工會基本知識問答——工會基礎篇(六)
一、工會建設職能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工會代表和維護的職工具體利益的最終實現,也在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所以,工會必須從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引導廣大職工群眾參加建設和改革,努力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任務,積極推動社會經濟效益和生產力的提高。
工會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作用,也為其履行其他各項職能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礎。正是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為工會維護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滿足職工群眾的利益需求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為工會的參與管理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為工會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手段。
二、實現建設職能的途徑
工會所履行的建設職能與國家管理機關和企事業等單位的建設職能不同,有著符合自身性質的特點。這種特點表現在工會履行建設職能不僅僅是生產這一個領域,而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全部經濟建設領域,也不單純是實現經濟任務,同時也促進社會任務的完成。如工會通過集體協商等方式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分配領域、消費領域、社會福利等領域擴大國內市場,推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不同側面履行了建設職能。
即使在生產領域內,工會也不能代替行政組織和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直接組織經濟活動和指揮生產、從事經營,不能依靠命令和行政手段來組織實施各項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而主要是依靠吸引的方式來推動職工群眾參加經濟建設。工會的群眾性生產活動,如勞動競賽、技術協作、合理化建議等,以及工會自身的經濟事業,絕不是單純從事經濟生產活動,而是著眼于調動職工群眾生產積極性,進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產權制度普遍推行,工會通過協調生產關系來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以推動經濟建設的職責更加突出起來,逐漸成為工會吸引職工群眾參加建設和改革的主要手段。
上篇:
下篇:
主辦單位:甘肅省總工會 版權所有copyright www.hyct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東郊巷26號 郵編:730000 隴ICP備16000114號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建議使用IE瀏覽器,IE8~IE10版本1280*768分辨率,16位以上顏色